<th id="rghw9"></th>

          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

          繁體版簡體版

           
          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資訊 » 文化 » 正文

          世界民間非遺文化_解讀中國皮畫大師傳承人張亞美

          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:2023-03-26  瀏覽次數:8348
          核心提示:  本報訊(記者陳發青 通訊員杜彥彪)河南報道:皮畫大師張亞美,女,國家高級美術師,現年82歲。生于1942年3月,籍貫河南省漯河市。本人1958年至1992年分別在河南省房建公司、市建三公司,后到塑料五廠上班。1992年退休。本人自幼酷愛皮畫,更加專注皮畫藝術,12歲時跟隨師父學藝,在其時間內刻苦勤奮學習,專研皮畫藝術。
            皮賦肌骨畫為魂
            本報訊(記者陳發青  通訊員杜彥彪)河南報道:皮畫大師張亞美,女,國家高級美術師,現年82歲。生于1942年3月,籍貫河南省漯河市。本人1958年至1992年分別在河南省房建公司、市建三公司,后到塑料五廠上班。1992年退休。本人自幼酷愛皮畫,更加專注皮畫藝術,12歲時跟隨師父學藝,在其時間內刻苦勤奮學習,專研皮畫藝術。
            作品獲《2004年第三屆中國國際民博會暨第二屆中華(天津)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》金獎;《2005年河南省第五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》金獎;《2012年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(大師)》光榮稱號;獲得《2013年中國(開封)首屆工藝美術展》銀獎;同時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管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她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。河南工藝美術大師、國家高級美術師。2022年建黨百年書畫展榮獲“中國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”。多次全國省市民間工藝美術展,多次榮獲金獎。官方及企業單位邀請現場展示,每年達50次已上收到領導及觀眾好評。在民間藝術傳播和推廣做出了極大貢獻。2022年9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,中國書法家協會,中國國家藝術促進會等單位聯合評選為“人民書畫家”榮譽稱號。2023年有榮獲世界非遺傳承人稱號。


            張亞美大師以皮為筆丹青不渝,平時衣著質樸,面帶笑意。張老師的家,在一個安靜的小院,。打開張老師的家門,滿墻的畫,從蒼翠的竹子到雍容的牡丹再到剛勁的梅花,傳統中國畫作的元素,在張老師家都能見到。在臨窗的位置,就是張老師的創作臺,簡陋的臺面、繁雜的色彩、零碎的皮子,陽光透過窗撒在桌上,蘊含著別樣的質感。張老師作畫手腕翻轉,濃墨點染,如行云流水繞素箋,寥寥幾筆雛畫成形,不愧筆墨丹青國墨山河的稱號
            皮畫,顧名思義就是用皮在木板、紙張上作畫,集觀賞性和藝術性于一身。這一項中原絕技起源于清朝,最初是用各種顏料為達官貴人家做一些墻面、棺材的裝飾,后發展到民國時期,由于畫筆過長、難以靈活變通,為了節約時間以及作畫方便,畫畫的工具就從畫筆變為了皮子,通過皮子配合油漆、顏料來作畫。
            那時,工匠們用虎皮作畫,材質堅韌不失柔軟,在河南民間有相當多皮畫工匠,用簡單的幾塊皮子,在墻面上、木板上畫出栩栩如生、色彩鮮明、令人嘆為觀止的畫作。用皮作畫,蒼勁有力、行云流水,功力深厚的畫師平均十幾分鐘就可以畫出一幅完美的畫作。
            但是,隨著時代的發展,這項技藝瀕臨絕跡,到目前,皮畫的正式傳承人僅剩張亞美大師一人。


            張亞美,皮畫傳承人,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畫藝術傳承人。生于1942年,現年82歲。
            在1951年,張亞美就接觸了皮畫,但當時的皮畫并沒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,也只是一種民間手藝人的謀生手段。當時張老師的家境并不是很好,為了生活,她學過跳舞、塑料制作等,但是皮畫是她一直堅持到現在都沒有放棄過的一門手藝。“這不只是一個謀生活的手段,皮畫就像我的精神寄托。”張亞美說,當時,他們三個徒弟一起跟師父學習,但是由于皮畫在市場上逐漸沒落,難以維系家庭的正常開支,另外兩個師兄弟就轉行做其他事情了。整個中原地區,真正系統接受皮畫學習的傳承人就只剩了張亞美一個。在最艱難的時候,她也沒有選擇放棄,“當時就是白天做工,晚上就接著練,接著畫。這玩意就我一個人會啊,我要是丟了,這項絕活就真的失傳了。”在那個生產力落后的年代,皮畫作為一種消遣的藝術品,根本無法得到市場認可,甚至在大多數人看來,畫皮畫就是一種“浪費”。然而張亞美老師卻不這樣認為,相反,她覺得不畫才是一種浪費。六十多年過去了,張老師一直在堅持,她在時間里繪畫,在煙火氣中傳承著皮畫;蛟S,她本可以墨守成規,不用如此辛苦,但實際上她從未停滯不前。作為民間藝術家,她始終保持著對于傳統藝術的繼承與探索,在六十年的時間沉淀中,她的筆觸愈發細膩,與現代觀念進行了更好的融合。
            在她的紙上,竹子挺拔青翠、蒼勁有力;牡丹或舒展大方、或隨風飄動、或獨占枝頭、或雙頭并蒂,千姿百態,美不勝收;就連小鳥的羽毛也充滿了立體感和毛絨感。這樣的一幅幅畫現于世人眼前,他們都很難相信這是用一塊皮畫出來的畫。


            皮畫傳承,生生不息。為了傳承,更為了發展,張亞美開始免費授課,上課的學生從8歲到50歲不等,“他們想學我就教,但是只要他們來了,他們就要好好畫畫學習,她的學生今年共有30名,但是由于時間和學生個人工作學習安排的原因,上課時間大多在暑假期間。提起學生,張亞美老師臉上滿是笑容,她說:“你們都不知道,我有個八歲的小徒弟,來了我這里就不愿意走。那天學會了畫竹子,高高興興地拿回家,他媽媽高興壞了。”
            能讓小孩子每天興高采烈的來上課的老師必定有獨特的方法,要么是高超的技術,要么是溫暖的話語,張亞美老師則兩者兼備。張亞美老師奉行的是鼓勵教育,“我鼓勵他們,他們才更愿意學。如果從早上批評到晚上,誰還愿意來學。”學生每畫一筆,她都在旁邊夸一夸,“這個竹竿好看”、“這個葉子多好看啊”、“對對對,就是這樣畫,你悟性真高”,她對學生展示出來的所有優點都進行了夸獎,但是如果學生出現問題,她也會直接點出:“你這葉子畫的很好,但是如果再細一點就更好了,把這個角捏緊,就畫細了”“這個葉子畫的很好,怎么花瓣就畫不好了呢”就連批評,也是溫柔的,帶著鼓勵的。就因為這樣,來上課的小孩子才愿意學,大人也認真學。,脾氣一貫好的張老師也有件不能忍受的事,就是學生將皮亂扔。在張老師眼里,皮就是畫筆,就是傳承,是皮畫里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“皮畫之所以叫皮畫,就是因為手中這塊皮,硬了不行,軟了也不行。”
            張老師對皮的要求相當高,必須厚薄合適,軟硬適中,因此為了給學生挑選好用的皮,張老師都是自己去化工廠挑選,然后自己進行加工打磨,根據畫畫的不同內容,將皮做成不同的形狀,再交給自己的學生們。“這塊皮就是我的心血,不管怎樣,這塊皮不能丟,有的學生拿在手里一兩天就丟了,我就特別心疼。”張老師說。



            在教學的這些年,雖然有很多人選擇了中途放棄,但是能留下耐心畫畫的人也不在少數,張老師也覺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價值,“我那些徒弟都有幾個能出師了,以后再也不用擔心這門手藝失傳了。”張老師面帶笑容說。
            有了張亞美老師的數十年堅持,才能讓現在的我們見到皮畫這種絕技。正如張老師所說,這塊皮就是心血,它不只是一個作畫工具,更是傳承。那一山一水、一花一鳥都是由這塊皮賦予了肌骨,皮在紙張上發出的呢喃淺唱成就了皮畫的靈魂,以皮作筆,在紙上的肆意揮灑,那些花鳥魚蟲才能在畫紙上延續生命,皮畫藝術也就延綿不息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           
           
          [ 資訊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 
          推薦圖文
          推薦資訊
          點擊排行
           
         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